预期未来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果蔬产品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
一、限制措施
以大蒜为例,印度尼西亚推出大蒜进口取代政策,促进本国增产,降低进口依赖,长期来看,将给中国大蒜出口印度尼西亚市场增加难度。
《进口植源性新鲜食品安全法规》是印度尼西亚政府 2015 年颁布的第 4 号农业部长令,并从 2016 年 2 月 17 日起正式实施。由于该法规对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设定了严苛门槛,直接导致我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成本与时间大大增加。
在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而实行进口限制措施及一系列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果蔬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或将出现下降的趋势。
二、竞争压力
在温带水果等印度尼西亚市场直接竞争较少的产品领域,中国企业还将面临美国、澳大利亚、泰国、新西兰、南非等国的水果企业的竞争。蔬菜产品领域,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主要面临着印度、缅甸、新西兰、埃塞尔比亚、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
澳大利亚是 2017 年印度尼西亚第四大水果进口国与第六大蔬菜进口国。2018 年 8 月,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太平洋邻国致力促进双方的经贸关系,双方就自由贸易协定展开的谈判已经宣告完成。自贸协定正式达成后将对中国果蔬产品出口印度尼西亚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三、印度尼西亚盾贬值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盾兑美元持续贬值,截至 2018 年 11 月 18 日,美元兑印度尼西亚盾汇率跌至 14608。为稳定本币汇率,印度尼西亚央行自 5 月以来已经多次加息,此外,印度尼西亚政府还出台降低进口免税额的政策,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来节约外汇。印度尼西亚盾贬值对中国果蔬产品出
口印尼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果蔬出口面临的有利因素包括:
一、比较优势依然明显
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水果贸易方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两国水果生产互补性较强,中国是印度尼西亚进口苹果、梨、柑橘、和葡萄等温带与亚热带水果的最主要来源地,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干鲜水果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目前,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的主要蔬果产品为苹果、柑橘等印度尼西亚本地不出产,有互补优势的水果产品,以及大蒜、洋葱、胡萝卜等印度尼西亚本地出产但质量和成本不占优势,中国产品能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蔬菜产品。
由于印度尼西亚本地果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气候对水果品种的制约,长期来看中国果蔬产品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的竞争力依然较明显。
二、进口门槛有所放宽
印度尼西亚农业部最新发布了《进口植源性新鲜食品安全法规》修订版,修订后的法规对之前的农产品进口门槛进行了放宽,农产品检测门槛降低,新政利好农产品出口企业,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总体来看,作为世界上第四大人口大国,东盟最大的经济体,“一 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印度尼西亚市场对于中国果蔬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双边经贸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贸易摩擦对中国果蔬产品出口印度尼西亚市场造成的影响总体有限。
我国果蔬企业在与印度尼西亚开展产品贸易时仍需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提高风险意识,积极应对配额或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在维护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开拓印度尼西亚更广阔的市场。 (摘自:出口印尼果蔬技术指南(2018版))